加固技术要点---隔震技术在砌体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研究
1 引言
砌体结构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公共建筑,但其抗震性能差、延性低、易发生脆断破坏的性能会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有必要对既有多层砌体房屋,特别是抗震设防高烈度地区进行抗震鉴定,并根据情况进行加固改造。
传统的加固方法不但会给原结构在外观及功能上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加固后的整体结构也很难达到强度和延性的合理匹配。
隔震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抗震加固思路,即将传统加固采用的“硬抗”转变为“软抗”。该技术通过在建筑物下部设置的一道隔震层来吸收和阻断地震能量对上部结构的输入,以减少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由于只在下部进行施工,不会妨碍建筑物内人员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2 隔震支座的布置与选型原则
按照规定,叠层橡胶垫隔震支座应设置在砌体房屋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受力较大的位置,如纵横向承重墙交接处等;其规格、数量和分布,应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支座面压力最大不超过15Mpa,且不易出现拉应力;支座的最大水平变形宜不超过支座橡胶总厚度的2.5倍或支座直径的50%。隔震层的刚度中心与上部结构的质量中心宜相互重合,以减小扭转效应;在罕遇地震下隔震层应保持稳定,不易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
3 施工工艺原理和施工工序
3.1 工艺原理
(1)采用框式托换技术,利用托换夹梁和贯穿墙体的连系梁形成一个刚性底盘,上部结构荷载转移到底盘上,使上部结构与基础分离。其中,墙下托换梁的设计构造是隔震加固过程中关键点之一。
(2)在底盘与基础之间安装隔震支座,对隔震支座与上下结构构件进行可靠的连接,同时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其中基础加固也是砌体房屋隔震加固设计施工的重点和难点。
3.2 施工工序
水准测量→室内外土方开挖→施工放样控制标高→基础加固→施工段划分→墙体托换→墙体开凿→隔震支座就位→混凝土养护、拆模。
4 构造与计算要点
4.1 墙体托换设计
多层砌体结构墙体托换的难度较大,采用框式托换技术则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该技术的特点是先施工托换框架,待其形成强度后在拆除被若换的承重墙体,达到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目的。
托换框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5,并应充分捣实,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1)先支托换夹梁的底模板,再在墙体上打连系梁孔,绑连系梁筋并浇混凝土。
(2)绑完托换框架钢筋后再支夹梁侧模板,并浇筑混凝土。
(3)待托换框架达到设计强度后拆模,布置支撑体系,并拆除被托换的墙体。
4.2 基础加固处理
砌体结构隔震加固后,上部结构荷载将通过隔震支座传至基础,基础所受荷载由线荷载转变为集中荷载,其下的原条基必须进行加固处理。将隔震支座下的混凝土原条形基础加宽加厚,与隔震层底板形成板筏基础,隔震层底板应按筏板来设计。
5 总结
采用隔震技术能够很大限度减小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剪力,使抗震设防烈度降低1~2度。对于抗震设防区,尤其是高烈度区经抗震鉴定后超标(主要指在结构高度、层数和抗震墙间距等方面),而采用常规加固方案投入较大,又难以满足外观及功能要求的多层砌体房屋,可以采用隔震加固技术。通过降低隔震层上部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来降低其抗震鉴定标准,从而使其满足要求,并且不会影响隔震层上部结构的正常使用。因此本方法适用于采用砌体结构的学校、医院等对建筑使用功能要求较高,以及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古代建筑。 |